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续接《灿烂敦煌(上)》

第322窟,说法图,盛唐。说法图展现佛讲经说法的现场,系敦煌壁画的第一主题,数量近千。通常一组3身或五身,正中为佛,两侧为弟子、菩萨等。此壁画构图活泼,用线简练,令人悦目清新。

第444窟,说法图,盛唐。阿弥陀佛于须弥座上结跏趺坐,左胁侍菩萨是观世音,右胁侍菩萨是大势至。因为阿弥陀佛是西方净土世界的教主,此组合被称为“西方三圣”。

第57窟,说法图,初唐。佛教传入汉地,菩萨形象逐渐女性化,至唐完成这一转变。这个洞窟被称作“美女窟”。请注意壁画左侧的那位胁侍菩萨。

第57窟,菩萨。细眉长目,鼻直唇红,肌肤细腻,体态典雅,有“东方维纳斯”之称。

第57窟,供养菩萨。

第57窟,菩萨。有“唐代美人”之称。

第71窟,供养菩萨,盛唐。

榆林窟第2窟,水月观音,西夏。敦煌壁画中有许多观音像,其中“水月观音”较有特色。在敦煌34铺水月观音像中,又数榆林窟第2窟的两铺更为杰出。

第329窟,夜半逾城,初唐。佛教注重用易懂的故事来阐释深奥的道理,因此,佛教艺术中有许多反映佛经故事的雕刻和壁画。敦煌佛经故事画大体有两类,第一类是“佛传”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此图讲述的是,释迦牟尼决定出家修行,为避免国王(其父亲)阻拦,夜半不辞而别。神灵前来相助,抬起马蹄,使之出城悄无声息。

第254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北魏。佛经故事画第二类是“本生”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此图讲述的是,国王的三个儿子在山林中发现崖下一只母虎已饿得奄奄一息,身旁还有几只幼虎(壁画上方中部)。小儿子萨埵太子(释迦牟尼之某一前世)决定舍身饲虎,便用木刺刺破喉咙,纵身跳崖(上方右侧)。母虎和幼虎舐食萨埵的鲜血(下方中部、右侧)。国王和王后闻讯悲痛不已(左侧下部)。两兄弟收拾萨埵遗骨,造塔供养(左侧由下至上)。整个画面结构紧凑,色彩强烈,在视觉上给人以戏剧效果,是早期故事画的优秀之作。

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中唐。还有一种佛教艺术形式叫作“经变画”,就是概括地表现一部佛经的主要内容、拥有较多情节并规模较大的画。这是中国式佛教艺术的代表,集中体现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和审美特点。此“西方净土图”是一经变画的主体。大乘佛教认为,只要口念“阿弥陀佛”,便可进入这般“极乐世界”。

第23窟,法华经变,盛唐。《法华经》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流行的经典之一。左上角的“雨中耕作图”历来为评论家称道。

第305窟,飞天,隋。飞天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现象。佛经记载,当佛说法时,常有天人、天女或作散花、或作歌舞供养。隋代飞天受中原影响,多为群体齐飞。

第321窟,双飞天,初唐。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飞天艺术也趋于成熟和完美。

第158窟,飞天,中唐。中唐后飞天身体趋于肥胖,但仍表现出雍容的气质。

第329窟,藻井图案,初唐。在殿堂窟中,顶部中心是藻井,这里是全窟装饰的重点,也是飞天的世界。此藻井中央有4身持花飞天,外围有12身奏乐飞天,生动绚丽,变化丰富,系唐代装饰画杰作。

第61窟,五台山图(局部),五代。敦煌壁画不仅是古代佛教艺术的权威展示,也是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珍贵记录。此图为研究唐代佛教史、交通史、建筑史、地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第112窟,反弹琵琶,中唐。敦煌壁画对天国乐舞的工笔描绘,实际上为我们留下了大唐文化繁荣景象的逼真录相。

第130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盛唐。莫高窟现存供养人画像8000余身,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是我国最大的古代肖像画图谱。

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盛装供养人像。这些“窟主”全部是活跃在敦煌历史上的人物,其中有历代大族、地方长官、僧界大德,也有一般下层平民百姓。

榆林窟第25窟,耕获图,中唐。佛经中说:在弥勒之世,农民播种一次便可收获七次,即所谓“一种七收”。

第290窟,胡人与宝马,北周。

第465窟,欢喜金刚,元。1227年,蒙古军占领敦煌。元代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十分重视经营敦煌。此窟是莫高窟重点窟之一,因洞窟内有较多双身像而不同于其他窟,充满藏传密教的神秘气氛。

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元。敦煌石窟艺术史止于元代,此为最后的辉煌。明代放弃了包括敦煌在内的嘉峪关以外地区,并封锁关隘,致使敦煌一带荒芜近200年。 

(完)

 

话题:



0

推荐

毛四维

毛四维

9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退休外交官。愿更多了解印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