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印度正迎来其电影百年华诞,全印主要新闻周刊之一《展望》(Outlook)已出专刊纪念。不禁想到印度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印度人只在两件事上能达成全国共识,一是板球,一是宝莱坞。”因而,想借此机会就印度电影议论几句,可算是个时机,也非小题大做。

中国人普遍认为印度电影远离生活现实,明艳光鲜,俊男靓女,载歌载舞,匪夷所思,老百姓看电影只是去影院“做一场梦”而已。印度本国也有不少人如此认为,他们把宝莱坞称之为印度最大的“梦幻工厂”。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因为印度电影确实充斥大量平庸之作,难得给人以思考和回味。然而,这决不是印度电影的全部。否则,以偏概全,对印度这样一个深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来说,恐怕有失公允。

印度有许多学术的、大众的以及政府的电影评奖机构,对全国每年生产出来的上千部各种语言的故事片进行评奖。有意思的是,近年来,主要大奖评选出的“最佳影片”呈现出相当高的趋同性。或许可以稍事夸张地说,数亿印度人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他们喜欢的影片,有着大体相同的标准。

笔者对印度主要电影评奖机构多年来的评选结果有所用心,对近十年来的“最佳影片”尤为关注,结果发现,印度人最喜欢的电影恰恰是那些思想深邃、针砭时弊、励志自强、洞察人生的力作,而并非那种浅薄的“梦幻片”。

《阿克巴帝后》和《孟买》

2008年,一部历史巨片《阿克巴帝后》(Jodhaa Akbar)震撼了印度影坛。阿克巴大帝是印度莫卧尔王朝真正的奠基者和最伟大的皇帝,其历史地位当不在康熙之下。影片以穆斯林皇帝娶印度教公主为王后的故事为主轴,史诗般地展现阿克巴推行宗教平等的宽阔胸怀和丰功伟绩。南亚次大陆人口以印度教徒为多数,但被穆斯林统治长达数百年,到二战结束英国殖民主义者撤出南亚时,两教又发生血醒屠杀,近百万人死于非命。因此,“宗教和睦”可以说是印度最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主题之一。《阿克巴帝后》场景宏大,人物丰满,历史周详,文化到位,堪称以史喻今的经典。

与此相关,印度人肯定不会忘记另一部直接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的电影。1992年底,印度北方一著名古代清真寺被印度教狂热分子捣毁,紧接着孟买发生大规模骚乱,数千人(多为穆斯林)惨遭杀害。1995年,一部以《孟买》为片名的应时之作问世。该片以三年前的流血事件为背景,就宗教狂热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刻揭示,令观众面对血与火的画面陷入深思。

《拉甘》和《印度,加油!》

与中国盛行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一样,抵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片子在印度很受欢迎。2001年,一部叫做《拉甘》(Lagaan)的电影在印度大红大紫。“拉甘”是“土地税”的意思,故事本身就很有戏剧性:那年大旱,颗粒无收,村民向英国官员乞求减税。那位英官是个板球迷,提议如果村民组织球队并战胜英国绅士队,将予三年免税。编导很会做戏,影片把那场命运决斗搞得大起大伏、死去活来,最终让印度观众享受到民族胜利的欢愉。

2007年,另一部体育片《印度,加油!》(Chak De!India)也令印度国民热血沸腾。电影讲的是印度女子曲棍球队的故事,与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一部赞扬女排、叫做《沙鸥》的片子相类似。难能可贵的是,《加油!》对印度多元社会存在的各种离心因素有所触及,向观众传递出一个信息:只有克服宗教、地区、阶层和性别的歧视,才有可能培养出精诚一致的团队精神。

《三个傻子》令中国观众刮目

印度2009年最成功的电影是《三个傻子》(Three Idiots),中国立即将其引进,并作为2011年的贺岁片隆重推出。但当时中国业界人士对印度电影并非很有信心,因此刻意把片名改成《三傻大闹宝莱坞》,期盼以一个“闹”字来保证票房收入。后来的事实证明,改名是多虑了。挑剔的中国观众立即被此片征服,网上一时好评如潮。下面摘引一段,确可略见一斑:

“这应该是我十多年来看的第一部印度电影。此前对印度电影的印象,只有来自父母的讲述和残存的一点关于《大篷车》的记忆。此外就是知道印度电影全都包含若干歌舞,以至于有一个说法:‘世界上有两种电影,一种是电影,一种是印度电影’。这种‘歧视’在十多年间无形中成功地阻止我与印度电影的接触,直到这部《三个白痴》的好评程度足以抵消此阻力,我才决定看这部近3小时的电影。结果,想象中的水土不服没有出现,反而是从开始就被紧紧抓住,整个观影过程非常愉悦。全片故事简单,情感却很真挚,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不少,留给人的思索很多,歌舞也恰到好处,演员表演很给力。虽然缺点也有,但影片足够好看到抚平我们对印度电影的所有偏见。”

现在,不少中国人开始在网上跟踪印度走红新片。2010年最受追捧的是动作片《无畏警官》(Dabangg)。虽然中国观众对这位罗宾汉式英雄的为人处事方式未见得认同,但影片对印度黑道政治的揭露可谓是个看点。2011年的走红大片是《潇洒走一回》(Zindagi Na Milegi Dobara),讲三个年轻人在国外度假过程中认识到追求自我之珍贵。主题虽无新意,故事也无悬念,但影片让主人公下海潜水,上天跳伞,最后加入西班牙斗牛节的窄巷狂奔,电影的娱乐价值得到充分张扬。

不可否认,无论印度还是中国影迷,不少人以奥斯卡为标尺,希望本国电影有朝一日登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宝座。2009年,由英国人执导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赢得奥斯卡大奖,不少印度人将此视为印度电影的殊荣,因为那部片子的故事是印度的,演职人员大都是印度人,一些电影元素以及剧终时的欢歌劲舞也都是印度式的。

如今,宝莱坞和中国电影正与好莱坞电影共同成为世界电影的三大市场,也许,印度人和中国人的“奥斯卡梦”,不久将会梦想成真。

 

话题:



0

推荐

毛四维

毛四维

9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退休外交官。愿更多了解印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