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印度东临孟加拉湾,西接阿拉伯海,南指印度洋中心,位于环印度洋地区海运航路的中枢。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印度的响应与合作。
  确实,印度是中国最早邀请参加“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据印媒报道,早在去年2月,在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7轮会谈期间,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就邀请印度共建“海上丝绸之路”。
  今年3月,在双方正紧锣密鼓准备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议程时,中国驻印大使乐玉成提出一姿态灵活的新建议:“一带一路”也可以与印度的“香料之路”、“季风工程”等对接起来,形成中印合作的新起点和新亮点。
  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安与来访的莫迪总理会见时,则进一步表示,双方可以就“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合作倡议以及莫迪总理提出的“向东行动”政策加强沟通,实现对接。
  然而,次日发表的两国《联合声明》没有提及“一带一路”,显然,双方对此没有达成共识。
舆论与现实
  回过头去看,其实,印度国内对“一带一路”一直非常关注,战略精英跟踪研究,并向政府建言献策,舆论呈现多样化特点。笔者以为,至少以下四位的意见值得关注。
  印度著名战略分析家、中印关系问题专家拉贾·莫汉(Raja Mohan)的看法最为积极,他明确表示,“毫无疑问,印度需要与邻国有更好的联通。……如果中国因自身经济需要而向地区互联互通投入资金,那么,德里绝对应该与北京合作。(The Indian Express,2015年3月10日)
  印度外交界核心人物之一、以战略谋划著称的退休外交秘书希亚姆·萨兰(Shyam Saran)亦持积极看法,认为印度必须参加中国的丝绸之路计划,并强调,由于印度已经强化了与西方的关系,因此,完全可以充满信心地在基础设施领域与中国合作。(Hindustan Times,2015年3月18日)
  印度对华研究的后起之秀、中国研究所所长助理郑嘉宾(Jabin T. Jacob)似乎疑虑很深,他说,对于新德里来说,问题在于中国是否愿意承认印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所拥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中国是否理解印度在亚洲大陆及其水域的利益及敏感之处?(Asia Times Online,2015年3月15日)
  对中国一贯持尖锐批评态度的学者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看法最为负面,完全排除与中国合作的可能性。他认为,中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意图就是向印度洋现有战略均势发起挑战:一方面挑战美国的地位,另一方面侵蚀印度的自然地理优势。(China-US Focus,2015年5月11日)
  然而,如果审视一下中印经济关系的现状,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进展,形势似乎要明朗得多。如果说印度本届政府的对华政策与上届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反映在莫迪主张吸收中国投资,并在基础设施领域对中国企业放行。换言之,虽然印度不参加“一带一路”,但并不反对与中国进行相关的务实合作。至少有三大证据:
  其一,印度不但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而且可能成为第二大股东。
  其二,正在推进的两国铁路合作具有相当规模,包括对一条现有干线进行提速改造,就新建一条高速铁路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及车站开发、重载运输培训和设立铁道大学等多方面合作。
  其三,印度最大的私营海港蒙德拉港(Mundra Port)与广州港建立了“姐妹港”关系,意味着中国企业对印度港口进行投资和开展合作有可能将迈出历史第一步。
  由此可见,印度之所以不参加“一带一路”并非经济上没有需要,而是在政治上和战略上与中方缺乏共识。
四大政治障碍
  首先,在双边层面,围绕中印边界问题的信任缺失仍在阻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最近两年来中印边界问题比较突出,2013年5月发生“帐篷对峙”,2014年9月发生上千人规模的对峙事件,对中印关系全局形成严重干扰。虽然尽早妥善解决边界问题是两国领导人反复表示的共同愿望,但在具体思路上,双方分歧明显。眼下,印方强调核实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线,莫迪在访华期间不止一次地公开谈论这个问题;而中方则希望通过强化行为准则来加强边境管控,认为核实实控线将使边界问题更趋复杂。(Times of India,2015年6月5日)
  不难看出,尽管两国领导人都强调要从战略的高度并以长远的眼光来对待中印关系,但双方所指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印方突出边界问题,中方侧重经济合作。这种战略考量的差异正在对双方关于两国关系的总体认识和发展期待发生微妙而重要的影响。自2005年以来,“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直是双方对两国关系定性的标准表述,在所有重要的双边政治活动中都会提及;但在此次莫迪访华的《联合声明》中,双边关系的提法出现重要调整,以“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取代了持续十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其次,在地区层面,“一带一路”与“珍珠链”被混为一谈,印度担心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增加存在将侵蚀其在该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最近十来年,中国与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在海港建设方面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印度战略界对这一趋势深感担忧,所谓中国以“珍珠链”对印实施战略包围的说法不胫而走。去年下半年,中国潜艇两次停靠科伦坡港,印度舆论大哗,“中国威胁论”再度升温。在此背景下,印度学界和媒体对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图普遍存疑。前不久,莫迪对印度洋三个岛国斯里兰卡、毛里球斯和塞舌尔进行访问,媒体称“莫迪印度洋之行心思在中国”。最近,莫迪对孟加拉国的访问取得很大成功,孟方调整其对印政策,允许印度商船使用吉大港,媒体称“珍珠链被莫迪摘掉了一颗珍珠”。
  再者,在全球层面,印度的“向东行动”政策与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找到了契合点。
  中国的某些战略分析家强调“一带一路”的对美战略含义,认为这是针对美国“亚太再平衡”的反制手段,印度也有人持相同看法。在美、中、印三角关系的层面上看,虽然印度强调“战略自主”,声称不在美中之间选边站,但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长远战略利益考量上,印度显然是有偏向的:美国是其借重的对象,而中国则是其防范的目标。
  今年1月下旬,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印并出席印度共和国日庆典,双方在战略上进一步走近。此访《联合声明》明确指出:“印度的‘向东行动政策’与美国的亚洲再平衡为印度、美国以及其他亚太国家紧密合作、加强地区关系提供了机会。”换言之,印度的“向东行动”有可能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合作,但难以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接。
  最后,“中巴经济走廊”涉及印巴克什米尔领土争端。
  克什米尔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争议领土,双方为之曾数次兵戎相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完全支持巴方,而后中方调整政策,逐渐实行保持中立、劝和促谈的立场。这一政策调整为中国近30年来实行与印、与巴“双友好”的南亚政策格局铺平了道路。然而,由于中国与巴基斯坦只有通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因此,中巴关系发展免不了会涉及克什米尔问题。
  近一两年来,中巴媒体都高调宣传中巴之间将打造一条包括铁路、公路、油气管道和光缆的“四合一”大通道,以此把中国的喀什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连接起来。尽管前不久习近平访巴时双方签署的51个文件中并无跨境铁路和跨境油气管道项目,但由于最近巴国内对“中巴经济走廊”到底是走“西线”还是走“东线”发生重大分歧,所谓走廊的“走向”问题被突出出来,其涉及印巴克什米尔争议领土的问题自然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印方出于维护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核心利益”,向中方提出交涉势在必然。同时,中方将“中巴经济走廊”视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在此格局下,要想使印度认同“一带一路”可以说基本无望。
  总之,印度不参加“一带一路”只是一种表象,它折射出当前中印关系正处于一个“新瓶颈”的客观现实。在笔者看来,只要双方在处理边界问题方面能逐渐增加共识,并在海上安全领域重视沟通、开展合作,中印两国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应该是有希望的。

话题:



0

推荐

毛四维

毛四维

9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退休外交官。愿更多了解印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