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9月中旬访问印度的前夕,印度商工国务部长希塔拉曼女士向印度媒体表示,“中印关系将出现方向性改变,将得到提升。”同时,中国驻印度大使乐玉成向中国媒体表示,“习主席此访将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访问,对推动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辟新前景、迈上新台阶意义重大”。

但是,很遗憾,这些美好的预言至少在目前尚未实现。据印度媒体报道,1024日,印度内政部长拉吉纳特·辛格说,印度希望与中国和平,但不能以牺牲尊严为代价。117日,中国有政府背景的《环球时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近段时间以来,印方对华不友好的举动和噪音频频流出,值得中方警惕和防范”。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中印关系呈现一种令人困惑的状态,一方面,中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另一方面,双方政治信任持续下滑,甚至可以说跌落到印度1998年核试验以来的最低点。

毋庸赘言,为两国根本利益计,中印亟需重建互信。据笔者20年观察中印关系之心得,窃以为双方需在以下四个方面确立有利于增进政治互信的基本原则。

老问题

第一,对边界问题,既不应炒作,也不能回避。印度媒体对中印边境形势极为敏感,一有风吹草动,便拉响“中国入侵”的警报。其实,在边境某些地段,由于双方对实际控制线走向的认识不同,有时会出现有节制的对峙局面,这并不难理解。相比较而言,中方一直保持低调,一般将此类情况称之为“涉边事件”,在公开表态时不说这是“印度入侵”,显然是要避免口水战升级。

由于印度媒体关于“中国入侵”的大肆炒作,很容易给人一种印象,以为发生纠纷总是因为中方咄咄逼人,而印方一直吃亏。事实并非如此。印度有不少军事专家多次在媒体谈及,印军官兵充满自信,斗志高昂,经常进行“进逼式巡逻”(aggressive patrolling)。另外,就习近平访印时发生的大规模边境对峙事件而言,据路透社924日的详细报道,在边境西段的两个地方,激起连锁反应的第一步行动都来自印方:在典角(Demchok),是印度村民“越界”筑灌溉渠,引发中方抗议;在楚马尔(Chumar),是印度军队建观察哨在先,刺激中方做出反应。

对于中方来说,处理与印关系问题值得反思。去年,李克强出任总理后首次出访就选择印度;今年,习近平主席又是莫迪出任总理后第一位访印的大国领导人。两年两访,足见中国对印度的重视和对中印关系的诚意。但两次精心准备的重大外交行动又都被“涉边事件”干扰了,教训应该是深刻的。

历史一再表明,中印之间信任缺失的根源在于边界问题悬而未决。但是,鉴于中印边界分歧争议面积太大,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做出实质性的让步,那么,回到两国1993年和1996年协定确定的轨道上来,重新启动澄清和核实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线,现在看来,恐怕是唯一的出路。这是一个临时解决、长久搁置的方案,对双方来说可能都不甚理想,但这是迄今双方唯一已共同接受的解决之道。

第二,继续坚持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是维护国与国之间正常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但在历史上,在中印关系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双方在这方面都曾有过重大教训。1959年,所谓的“西藏流亡政府”在印度建立并得到支持。1967年,中国的《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印度的春雷》的社论,声明“中国人民为印度大吉岭地区的农民的革命风暴而热烈欢呼!”

虽然这些早已是历史,但相关历史教训在今天仍是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数月前,所谓西藏流亡政府的头领洛桑桑盖应邀出席印度总理莫迪的宣誓就职仪式,中国民众对此感到吃惊和难以理解。

新趋势

第三,在地区事务中相互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随着中印崛起,两国在地区事务方面出现利益范围扩大的新趋势,印度在向东挺进,中国在向西发展。在这种新形势下,双方如何进行战略意图沟通,将是未来十年中印关系的一大挑战。

近来,印度的一些战略精英把中国正在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所谓的“珍珠链战略”相提并论,担心中国意在对印度实行海上包围。显然,中方有必要进一步把“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总体构想和实施方案向有关国家、尤其是印度讲清楚,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战略猜疑。

当然,印度洋是中国获取能源以及进行世界贸易的最重要海上通道,为保卫中国的合法利益,中国未来在印度洋拥有适度的海军存在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或许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鉴于印度在环印度洋地区一国独大的地理特征,以及印度海军在这一地区所拥有的天然优势,获得印方的理解并与之建立某种形式的海上合作关系,将是中国未来西进成功之关键。

同样,中国的一些战略分析家也对印度的东向战略意图有所担心。最近,印度惹人瞩目地将其实行了二十多年的“东向政策”(Look East)提升为“东向行动政策”(Act East),并将其与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相关联,明确提出将与美国一起,“通过磋商、对话和联合军演,与其他亚太国家更紧密合作”。在当前东海和南中国海国际形势较为紧张的大环境下,中国学者似有理由怀疑印方有意在东亚挑战中国利益。

美国仍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印都愿与美国维持一个良好关系。但同时也应看到,美国实力已今非昔比,其高调宣扬的“亚洲再平衡”战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两年前,美国前国防部长帕内塔访问印度时说,“与印度的防卫合作是美国新防卫战略的关键”。前几天,奥巴马总统在北京说,“与中国发展强有力的合作关系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核心”。

可以说,中印在地区事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已经不是一个学术课题,而是一个急迫的政策问题。在政治层面,印方应避免在中日以及中国和某些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海上领土争端问题上选边站,中方应继续在印巴克什米尔争端问题上保持中立。在军事层面,中印海军需尽早开展实质性对话,建立交流机制,以最大努力避免战略误判,防止出现任何海上事件。

第四,在颁发签证方面应实行对等互惠原则。目前,印度商人很容易获得中国的两年多次商务签证,而中国商人顶多只能拿到印度的半年多次、每次停留不超过90天的商务签证。这种长期存在的不平等状况应尽快予以纠正。

重要的是,莫迪政府已明确表示有意大量吸收中方投资,中方也已承诺将在今后五年内力争向印度投资200亿美元,但目前印方的签证政策显然过时,与双方设想构建的经济关系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去年10月访华时,印方本有意放宽签证限制,但后因中方向“阿鲁纳恰尔邦”居民颁发“另纸签证”问题而搁置。其实,“另纸签证”是边界纠纷的一个衍生问题,与普遍放宽签证限制、尤其是解决商务签证不对等问题并不相关。

当然,中方似可考虑采取不损原则、灵活处理的做法,比如,对“阿邦”一般居民颁发通常签证(领土有争议并不影响可以承认他们是印度公民),但对该邦的邦长、首席部长和议会议长三个主要政治人物实行不邀请其访华、拒绝颁发签证的特殊政策,以体现中方在领土问题上的声索立场。

总之,无论因何理由,如果印方坚持不改变其对华签证政策,中方完全应该实行对等原则,不再单方面给予印方人员优惠待遇。不过,中美两国最新决定相互颁发十年多次的旅游和商务签证,这对印度官方或许会有一冲击。

回过头来看,以上四个方面或直接、或间接与边界问题相关。为重建互信,促进边界问题尽早解决,印方需克服急躁情绪,千万别以为耍态度、说狠话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中方也需克服对印偏见,千万别以为仅在经贸关系上下功夫便能缓解印方在政治和安全方面的关切。

说到底,中印都是有骄傲资本的文明古国,当今两个民族又都充满自信,唯有相互尊重,善于换位思考,才能将两国关系引出目前互信缺失的困境。

(此文《联合早报》1121日发表)

 

   

毛四维印度观察微信公众号:

   

 

话题:



0

推荐

毛四维

毛四维

9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退休外交官。愿更多了解印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