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全世界各国的股市、汇市、债券和期货市场在6月20日(周四)那一天经历了一场大震荡。震源在美国。美联储是日表示,将逐步结束实行了四年的“量化宽松”政策(一种通过回购国债来增加货币投放、刺激经济增长的特别举措)。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表明美国经济已经复苏,美元趋向坚挺。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这意味着许多外国机构投资者将拂袖而去,转而把游资投向美元资产。

在这场大震荡中,印度可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卢比在一天内贬值2%,一度落至59.98卢比兑换1美元的历史新低;孟买股市敏感指数下跌2.7%,为21个月以来单一交易日的最大跌幅,市值缩水1.5万亿卢比。印度财政部长立即呼吁投资者不要惊慌失措,强调这并非仅仅发生在印度。

其实,近两年来,印度卢比“自由落体般下跌”经常是报纸的大字标题。去年,欧元区经济深陷危机,美元相对强势,在6月,印度卢比惨跌至56卢比兑换1美元,较之前一个财政年度(2011-12)全年平均汇率48卢比兑换1美元,下降了近17%。上周四的全球震荡对下滑已久的印度卢比只是又推了一把,使其落至接近60卢比兑换1美元的历史和心理关口。与去年6月相较,卢比在这一年又下跌7%。

卢比暴跌彰显经济软肋

观察印度卢比近两年的走势并分析其原因,不难看出,印度经济存在一个结构性弱点,即贸易逆差巨大,对流入印度证券市场的国际游资依赖过多,因而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较低,经济容易处于不稳定状态。

印度的经常账户主要由货物贸易、软件出口收入以及海外劳工汇款三大项构成,其中贸易是大头。在2012年10月至12月那个季度,经常账户赤字创历史新高,达326亿美元,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上升许多。其主要原因是原油和黄金进口大幅增加。

印度进口规模不算小,其中有好几项刚性需求。首先是原油和石油制品,印度所需的80%依赖进口,仅此一项占其每年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强。第二大项是黄金。印度人酷爱黄金饰品,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消费国。有研究称,目前印度民间持有的黄金总量高达1.8万吨,约占全球黄金总量的11%。为控制外汇支出,印度政府最近大力劝说国民减少购买黄金,并将黄金关税由6%提升至8%。

再看出口,虽然近年有所增长,但与进口规模相较远不成比例。由于印度制造业不甚发达,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比例偏低,因此,印度高额贸易逆差问题在可预见的将来难以解决。上财年(2012-13)出口总额为3003亿美元,而进口账单却为4919亿美元,逆差高达1916亿美元,为GDP的10%。

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国投资的流入就成为印度维持对外支付能力的依靠。上财年印度经济总体表现不佳,GDP增长降为5%,为十年来最低。与此相对应,同期外资流入也相当有限,总共为50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228亿,证券投资纯流入273亿。据印度媒体最新报道,从今年5月下旬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外国机构投资者从印度债券市场撤资46亿美元,同期卢比下跌4%。总之,外资加速从印度撤离是卢比暴跌的主要诱因。

1991年,印度曾因外汇储备见底而暴发严重经济危机,印度的经济改革也由此艰难起步。二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印度国际支付形势大有改善,但这一领域仍可说是印度经济的软肋。

认识印度经济的几个误区

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比印度要早十几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印度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羡慕,并强烈期盼印度经济也能早日起飞。终于,在2003-04财年,印度经济增长取得8.3%的较好成绩,并在而后几年保持在快车道行进的状态。截止2010-11财年,八年里印度经济年均增长达8.5%,其中有四个年份GDP增长超过9%。可惜,这个势头没能保持住,近两年增长速度下滑,先降至6.2%,后落到5%。

印度经济界人士对本财年普遍不看好。再往前看,一时也不见什么亮点。难道印度的“起飞梦”就此结束了?与中国过去在30年里连续保持经济年增长10%左右的经历相比较,八年平均增长8.5%实在是远远不够的。但愿看到印度经济不久将有第二次起飞。

但前些年里,印度舆论普遍感觉良好,突出印度是世界上仅在中国之后的、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强调中印同时崛起,而非只有中国在崛起。国际媒体对印度的新气象也高度关注,多有赞誉。有关中印发展道路比较的讨论也精彩纷呈,空前活跃。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或许可以发现,当时不少人对印度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评论亦不乏泡沫成分。

误区之一,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二者各有千秋,并无高下之分。

如果从经济特色的角度看,这种说法并无不当;但如果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二者是有重大区别的。对于中印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摆脱贫困应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世界工厂”意味着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大量农村人口较快脱贫,并通过大规模出口工业制成品使国家在较短时间里脱贫。而“世界办公室”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经济模式,能够参与此类经济活动的人数不可能很多,其性质和规模决定了它既不能使大量穷人脱贫,也不能使国家脱贫。印度最近十来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误区之二,中国是外向型经济,印度是内需型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印度经济受外部不利影响相对较小。

从理论上讲,这种说法似乎站得住脚,但实际上,它对中印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不同特点缺乏精准的概括。中印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在发展初期都迫切需要外来资金,但两国的实践重点是不同的:中国主要依赖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实业,印度则主要依赖外国证券投资搞活金融。事实已经证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得到的海外订单会减少,但其影响是局部性的;而印度证券市场的外资会撤离,其影响是全局性的。

比较两国的脱贫战略

误区之三,中国集权,印度民主,民主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最终将在竞争中胜出,尽管这个过程会相当漫长。

坦率地讲,对中印社会、经济认识的最大谬误莫过于此。如果比较一下两国的脱贫战略,不难发现,中国实行的是市场主导的“资本主义路线”(吸引农民进厂进城,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并无本质区别),而印度实行的却是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路线”。

印度政府对贫困问题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政府,至少,政府需要穷人的选票。目前在印度中央执政的是以国大党为首的联合政府,其施政理念的核心就是扶贫帮穷。在2004至2009年其首届政府期间,政府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立法项目是《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该法规定,各邦政府每年必须为每个农村家庭提供不少于100天的有薪就业机会,工作主要是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并有关于妇女优先、提供交通补贴等细节规定,项目资金的90%由中央政府包揽。

最近,也就是在2014年大选即将来临之际,印度政府又动议一项更为雄心勃勃的立法——《粮食安全法》。该法规定,政府将向全国75%的农村人口、50%的城镇人口(共8亿人)每人每月提供5公斤价格补贴粮,大米每公斤3卢比,面粉2卢比,杂粮1卢比,为此,政府将经营一个从收购到储藏再到分配的庞大系统,中央财政一年为此超级项目将开支239亿美元(按2012-13财年数据计算,约为GDP的1.3%)。

《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已实施数年,学术界基本认为,这对农民脱贫并无实质性帮助。《粮食安全法》已提交议会审议,多数政党私下都不满意,但在公开场合均不明确表示反对。

最后,本文愿以印度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印度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的两句话作为结尾。前不久,辛格总理接见了一批刚被录取的印度外交公务员实习生,与他们进行了一番语重心长的交谈。他说:“印度需要经济快速增长,未来GDP增长要以10-12%为目标”。他还说:“中国崛起是个重大历史事件(a phenomenon),年轻外交官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研究,了解中国的现状”。

 

话题:



0

推荐

毛四维

毛四维

9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退休外交官。愿更多了解印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