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3年1月16日,印度时间上午10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军队的作战局长进行热线通话。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通话持续十分钟,其结果使紧密关注印巴局势的各方长舒一口气:双方达成谅解,将缓解克什米尔控制线地区的紧张局势;巴方表示,已经向军队下达命令,要求其各部保持克制,严格遵守停火协议。至此可以说,一场为期十天的克什米尔危机出现转机。印巴从2003年11月起在克什米尔实行控制线全线停火,至今已九年有余,而最新事态使停火能否维持下去顿时面临考验。1月6日,周日,双方在控制线乌里段交火,巴方称印方越线袭击并打死巴一名士兵;印方否认越线,称对巴方“无端挑衅”进行了“有节制的反击”。周二,印方指控巴方在稍南一点的普契段越界500-600米对印军巡逻队进行伏击,打死两名印士兵,而且不但进行“虐尸”,还将一人的头颅割下带走;巴方坚称这“决非巴军所为”(即留下是“非政府武装分子所为”的可能性)。此后,双方在克什米尔控制线多个地段激烈交火,报复与反报复一波接一波,巴方又死两人,事态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巴方冷,印方热

包括BBC在内的一些国际媒体注意到,在这期间,巴方可能受国内严重局势困扰(百万人反政府大游行、奎塔连环爆炸导致上百人死亡、最高法院下令逮捕政府总理等等),各界对近日克什米尔交火事反应低调。

相反,印度舆论慷慨激昂。私人电视频道牢牢抓住“斩首”事件大做文章,在社会掀起一股悲情潮,以致受害者家属绝食情愿,要求政府一定向巴方要回人头。主要反对党印人党(BJP)更是抓住机会向政府施压,对政府的对巴和解政策大张挞伐,并要求政府召回驻巴高级专员(大使)。更有甚者,印人党在议会下院的领袖、女党魁苏什玛·斯瓦拉吉(Sushma Swaraj)扬言,“如果巴方不交还人头,我们至少要他们十颗人头!”同时,印军方举旗呜金,陆军参谋长比克拉姆·辛格(Bikram Singh)强硬表态,“印度保留对巴基斯坦实施报复的权力,时间和地点将由印方选定”。他还说,“希望沿控制线的印军将领们勇于作战,整个军队在支持你们”。

但是,印度政府却处于左右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政府不希望看到局势失控,因为与巴和解政策被称作是总理曼莫汉·辛格付诸心血的“个人项目”,而且已取得一定成果;如果对抗升级,则意味着政府坚持的对巴政策归于失败,执政的国大党在国内政治中将会失分。因此,在最初几天里,印外长多次公开呼吁克制,在印度国内一片强烈反巴的声浪中,这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声调。然而,随着反对党攻势日益强劲,民意日趋激烈,而且转眼明年将举行大选,政府又不能让反对党抢去民族主义的旗帜。因此,在最初几天里,总理保持沉默,为日后可能调整立场留有退路。

1月14日,周一,印巴军队举行控制线部队旅长级会晤,各方对此抱有期待。然而,会晤失败,毫无结果。很可能是因为这一发展,印度政府第二天突然改变腔调。总理利用一个公共活动的机会向媒体说了三句话:一是克什米尔所发生的事情“是不可接受的”,二是巴方对涉及“斩首”的人员必须“绳之以法”,三是“与巴关系将不可能不受影响”(it cannot be business as usual with Pakistan)。同日,政府仓促宣布,应于当天(1月15日)启动的印巴间新签证政策暂缓实行,正在进行中的体育、文艺等友好交流项目统统叫停。对此,一些观察家焦虑指出,印巴和平进程或许正在走向悬崖。

然而,政府的这一政策摇摆在国内政治中恐怕并不得分,部分媒体对政府外交政策屈服于国内政治考虑立即提出尖锐批评。全国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社评指出,“使地方性冲突升级不符合国家利益”。在新闻真实性方面享有较好声誉的《印度教徒报》社评写道,“总理疲倦无神的言词和政府大错特错的决定显示,对曼莫汉·辛格的对巴政策的无情攻击正在对国家造成伤害”。

“碉堡”和“斩首”

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有两家报纸的报道对澄清事情真相起了特殊作用,而且有助于各方认识最近克什米尔交火的性质:是地方性、纯军事性事件?还是全局性、具有政治含义的事件?

《印度教徒报》和政治上倾向国大党的《印度斯坦时报》分别在1月10日和13日发表内容基本相同的报道,指出这一轮局势紧张从事发原因上说,双方都有责任。

故事是这样的:在乌里段有个村庄与控制线紧挨着,去年9月,村里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妪成功穿越防卫严密的控制线进入巴方境内,目的是与其在巴方定居的儿子团聚。印方驻军由此发现防卫漏洞,决定建造在一观察碉堡,以加强对村民行动进行监视。然而,根据克什米尔停火协议,双方不得在控制线两侧150米范围内建造任何新的工事。巴方先用扩音喇叭就印方建造工事提出抗议。但印方不予理会,声称碉堡是面朝村庄而不是面向巴方的,坚持把碉堡建成。于是,巴方于去年10月向碉堡开火,并造成村民伤亡。这是今年1月6日新一轮交火的背景。

更重要的是,两篇报道都披露了一个重要实事,即不仅巴方对印方阵亡军人有过斩首行为,印军人员对巴方阵亡者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对这些极为敏感的报道,印度政府和军方都未予否认,而BBC等国际媒体予以转引,印度电视频道的辩论节目对此也无法回避。

可以说,“碉堡”显示了这是地方性、而非全局性的事件;而“斩首”则反映了这是双方军人不止一次使用过的报复泄愤手段,并非具有两国关系政治方面的特别含义。也就是说,如果双方政治、军事领袖无意利用最近事态另有他图,那么,克什米尔停火有望维持应该是可以期待的结果。

三方利益汇合点

从巴基斯坦方面看,如果说,按照巴方意愿解决克什米尔领土归属问题曾是巴方的核心利益,那么,在形势变化了的今天,应对宗教极端主义和非法武装组织则是巴基斯坦政府、军队和公民社会共同的首要目标,否则,巴基斯坦或许面临“国将不国”的前景。2003年,巴基斯坦时任总统穆沙拉夫与印方共同开启和平进程,开始调整过去巴方实行的支持武装分子向印控克区渗透的政策。印方的统计数据显示,巴方的政策调整是有诚意、有效果的。据印度内政部发表的克什米尔安全形势年度统计资料,比较2003年至2011年的数据,可见在近十年里,印安全部队人员被杀人数、印控克区平民死亡人数以及恐怖分子被击毙人数,均呈逐年大幅下降趋势。近来,巴军方进一步明确把恐怖势力、而不是印度列为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这一变化趋势表明,在克什米尔继续维持停火符合巴方利益。

从印度方面看,自从印巴双方都拥有核武器后,印方曾经拥有的对巴常规军事优势随之消失,在军事上与巴一决雌雄已不再是可行的选择。2008年孟买遭到来自巴境内恐怖分子的血腥袭击,但印方却无法实行军事报复,两国关系僵持几年后又不得不重回对话轨道。因此,如果让当前克什米尔发生的地方性、局部性事件把印巴关系重新引向对抗,这决非印度利益之所在。

笔者还相信,此次印巴克什米尔危机之所以很快出现转机,没有走入僵局,很可能背后还有美国因素。2002年,在印巴百万大军边境对峙、战争一触即发之时,美国一方面压穆沙拉夫明确做出承诺,“决不允许任何人利用巴方控制领土从事反印恐怖活动”;另一方面,又以要求美国人全部撤离印度为要挟,从而迫使印方撤军。当时美国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刚刚打响的阿富汗反恐战争不受印巴形势干扰。现在,同样性质的美国利益再次凸显:如果印巴形势走向紧张,巴方军事部署重点必然要向东转移,这对美国和北约在2014年完成从阿富汗撤军将会形成重大干扰。因此,相信美国人近日一定在印巴间紧急斡旋,防止印巴关系走向悬崖。

 

话题:



0

推荐

毛四维

毛四维

9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退休外交官。愿更多了解印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