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数日前,印度最大城市孟买经历了一个大悲痛、大恐惧的周末。11月17日(周六),印度著名右翼政党“湿婆军”(Shiv Sena)魁首、马哈拉施特拉邦(相当于省,以下简称“马邦”)打手队教父、孟买上层社会大佬巴尔·塔克雷(Bal Thackeray)以86岁高龄去世。消息传出,湿婆军有人痛不欲生,顿觉成了“孤儿”。次日,孟买20万人上街,一路簇拥着塔克雷的灵车直至火化地点,见证了孟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葬礼。马邦主要政客、工商界头面人物和宝莱坞著名影星等悉数在场。不无讽刺意味的是,塔克雷一生与国家作对,从未参加过竞选,也从未担任过任何政府公职,但终了却享受国葬礼遇:遗体被用国旗卷裹,警察仪仗队吹号鸣枪,为他肃穆送行。

但同时,塔克雷去世的消息一传开,孟买这座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大都会立即沉默了,停滞了,瘫痪了。从周六到周日,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统统关闭,没有任何商店敢开张,面包、牛奶、蔬菜、甚至药品均无供应。也没有出租车和三轮车敢上街,马路上空空荡荡。夜幕落下,孟买犹如一座鬼城。原因很简单,湿婆军狂热分子事先警告过市民,同悲共哀之时,不得有任何娱乐、社交和买卖。以至孟买警察当局也告诫市民,若无十分必要,这两天请一定不要出门。全市近五万名警察和应急部署的武警部队高度戒备。人们纷纷担心:会不会发生大骚乱?

湿婆军的故事

事情要从印度独立之初说起。印度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代才产生的;至于邦(省)一级行政区域的合理划分,则是印度独立后的艰巨任务。在印度西海岸今天称之为马邦的这块地方,17世纪时曾出了一位马拉地民族英雄,他实现了地区统一,建立了王国,控制着大片领土,并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强大的莫卧尔王朝的军事兼并。印度独立后开始按地方语言重新分邦,经各方努力,讲马拉地语的地区终于在1960年脱离旧省、合并成为今天的马邦,孟买成为新建邦的首府,马拉地地方民族主义粉墨登场。

但是,当时的孟买早已是印度西部的经济金融中心,工商界人士大多不是马拉地人,劳工中也有许多来自南方或邻近的其他邦。很快,讲马拉地语的本地人与所谓“外地人”的矛盾就成为马邦政治的一大主题。那时,塔克雷是一个为报纸画漫画的画家,他以尖刻讽刺外地人的作品投身于政治。1966年,这位能言善辩、长于煽动的漫画家组织了一个政党。因为崇拜那位17世纪的国王,而国王又被广泛视为是印度教湿婆神(Lord Shiva)的化身,于是,塔克雷为自己新创立的政党取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名称,叫“湿婆军”。湿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管捣毁旧世界之事,摧枯拉朽,法力无边,因此,“湿婆军”这个名称威风凛凛。

湿婆军成员多为社会底层人士,汇聚了无业“愤青”、打架斗殴之徒,成立伊始便崇尚暴力,以殴打政治对手、外来移民以及媒体人士而蜚声遐迩。该党组织严密,发展迅速,孟买各个社区很快都有其分支。后来,湿婆军又击败左翼政党,从而掌握了孟买主要工会组织,势力更加强大。

湿婆军早年的行动主要是打击在孟买谋生的印度南方人。当时,由南方人经营的餐馆几乎无一幸免于暴徒攻击。湿婆军还威胁来自外省的工商大亨,向他们勒索“保护费”。同时,该党大肆宣扬,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招工,必须优先录用本地人。几十年来,湿婆军以暴力维护本地人利益的行动受到马拉地平民阶层的热情欢迎,以致从80年代中期起,湿婆军在孟买市政选举中屡屡获胜。

2006年,塔克雷的侄子另立山头,成立“马邦复兴军”,在更大范围掀起新一轮排外浪潮。他们大肆宣扬马拉地文化优越论,责令马邦所有商店招牌必须用马拉地语制作,外来媒生者必须离开孟买。他们把矛头指向讲印地语的北方人,尤其是来自极其贫困的比哈尔邦的穷人,甚至公开贬损比哈尔人的人格及其文化。2008年,复兴军对各类北方移民,如小商小贩、建筑工人、出租车司机等大打出手,还攻击了设在马邦的多个铁路招工考场,殴打来自北方、特别是比哈尔邦的考生。印度舆论对此发展深感忧虑,疾呼“孟买属于全印度,并非独归马拉地人!”

印度的故事

印度的暴力政治令人匪夷所思。凡在印度有过一段生活经历的中国人往往会有相同的观察,即印度人总体来说性情温和,鲜有争吵斗殴之事。再从历史上看,古代,这里是最为和平的宗教——佛教的诞生地;近代,又产生了圣雄甘地所倡导的“非暴力主义”哲学。然而,印度独立以来的历史却又一再证明,一旦涉及宗教、地方矛盾并形成群体对抗时,印度人往往会大打出手,其结果非常血腥。

数年前,一部反映孟买穷人生活的故事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荣获奥斯卡奖,该片一开始便向观众呈现这样一组画面:贫民窟的窄巷里一片混乱,一些人拼命地在跑,另一群人疯狂地在追,到处是哭喊,遍地是火光。结果,影片中的那位穆斯林少年主人公在这场冲突中成了孤儿。其实,这一情节是以真实发生的事件为基础的:1992年末,孟买爆发持续数周的宗教骚乱,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相互残杀,总共死亡900余人,其中多数为穆斯林。在这场血案中,印度教方面有组织的打手就是湿婆军,其煽动者就是塔克雷。

“9.11”后,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突出,塔克雷的反穆斯林言论更是肆无忌惮。他对媒体声称,“穆斯林像肿瘤一样在蔓延,我们就必须像治疗肿瘤那样对其动手术”。他还不至一次公开号召印度教徒组织自杀袭击小组,扬言只能以此来保卫印度和印度教徒。

近年来,湿婆军的所作所为也偶见中国报端,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故事就是西方“情人节”在印度的遭遇。前几年,湿婆军曾大动肝火,火烧出售情人节卡片的商店,攻击情人节聚会,甚至对上街享受情人节之夜的年轻女士大打出手。

塔克雷遗产

现在塔克雷去世了,印度主流媒体好像长舒一口气。连日来,各报纷纷发表社评和署名文章,以不同视角分析塔克雷和湿婆军现象。有意思的是,多家报纸都在谈同一话题,那就是“塔克雷遗产”。也就是说,印度舆论希望尽早解决暴力政治问题。有评论持相当乐观态度,认为,由于当时成立语言邦的动荡、物资供应的匮乏、以及就业机会的稀缺等多种原因,湿婆军是20世纪下半叶印度的独特产物;而现在情况大不相同,自由化的经济改革使得有为青年不难找到一展身手的岗位,全印度对大城市移民问题持更加包容的态度,再加上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已不再是当今印度政治的热门话题,因此,塔克雷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但也有不甚乐观的看法。有评论指出,印度难以彻底克服暴力政治问题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是国家机器太软弱。印度必须坚持民主,但同时又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明的法制手段来保障民主。当前印度的问题是民主偏多,法制不够。也巧,与塔克雷去世相关,近日印度又爆发一则热点新闻,似乎正好为此观点做注脚:

为塔克雷举行葬礼的那天,孟买一位21岁的穆斯林姑娘在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发出如下一条微博:“像塔克雷一样的人或生或死天天都有,不应为此搞得全城瘫痪”。她的一位朋友转发这一微博表示赞同。但是,就在当天,这位姑娘的叔父开设的诊所遭暴徒袭击,损毁严重。当地警方迫于湿婆军的压力,第二天以“煽动族群仇恨”为由逮捕了那两位姑娘,但对袭击诊所的暴徒却不闻不问。印度主流媒体闻讯大怒,斥责孟买警方该抓的不抓,不该抓的乱抓,性质如同犯罪。此案目前正在进行和演变中。但仅就上述事实已不难看出,孟买警方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己已经屈服于暴力政治。

 

话题:



0

推荐

毛四维

毛四维

96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退休外交官。愿更多了解印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