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敦煌石窟早就不许摄影。但我们生活在网络和数码时代,总有办法能找到或制作出一些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的照片。为此下了一番功夫。并看了两本书,用一周的时间,对今年8月的敦煌之行进行了一番再消化。
“西出阳关无故人”。敦煌是古代中国离西域最近、最早接触佛教的地方。据说在唐代,又曾是仅次于长安的一个文化中心。
有唐碑记载:公元366年的一天,一个叫乐僔的和尚云游至敦煌,面朝三危山参禅入定。当他睁开眼时,顿见对面山上金光万道……于是决定在此开窟修行。
第285窟,大型禅窟,北魏。开窟修行源于古印度。敦煌石窟从建筑形制来分,可归纳为五类。第一类为“禅窟”,大体是围绕一个大型洞窟,在周围开凿若干仅能容身的小洞窟以供僧人修行。
第432窟,中心柱东向龛彩塑一铺(一组),西魏。第二类为“中心柱窟”,北朝时期流行。洞窟后部有一方柱,直通窟顶,四面开有佛龛。源于古印度“支提窟”,即窟中有“舍利塔”,信众绕塔礼拜。
第249窟,殿堂窟,西魏。第三类为“殿堂窟”,通常窟内地面为正方形,在石窟正面开一大龛,窟顶呈覆斗型。此窟龛内一坐佛,龛外两侧各一身菩萨像。
第96窟,“九层楼”,初唐。第四类为“大佛窟”,形制取决于大佛。古代石窟建成时,一般在窟外建有木质“窟檐”。此窟大佛系武则天登基之年(695年)建造,通高35.5米,倚山而凿,石胎泥塑,现代重修,为敦煌第一大佛。
第130窟,弥勒大佛,盛唐。石胎泥塑,通高26米,敦煌第二。为校正仰视产生的视觉差,加大了头部比例。气势雄伟,神态可亲,宏大而不失细腻,系唐代杰作。
第158窟,涅槃像,中唐。第五类为“涅槃窟”。莫高窟仅两座大型涅槃窟。此“卧佛”长15.6米,仿佛一假寐少女,沉浸在往生极乐世界中。窟内还有佛教故事壁画装饰,构成一个完整的涅槃世界。
第275窟,交脚弥勒,北凉。莫高窟现存时代最早的石窟。早期大型彩塑,像高3.34米。双脚交叉的坐姿在具有希腊遗风的犍陀罗雕刻中十分常见,而贴体的羊肠裙似乎又具有马土腊艺术的特点(犍陀罗和马土腊系古印度佛像雕刻的两大源头)。
第259窟,禅定佛,北魏。人称莫高窟中的“东方微笑”,陶醉于明心见性的禅悦之中。高0.92米,骨像清秀,中西合璧(贴身的“曹衣出水”似马土腊风格)。
第427窟,阿难,隋。佛龛中常有大弟子迦叶和小弟子阿难陪伴在释迦牟尼左右。阿难在佛祖的十大弟子中年纪最轻,此像凸显其未被世俗所染之清净稚嫩之气。
第328窟,彩塑群像,盛唐。入唐后塑像艺术水准提高,并逐渐脱离对后壁的倚靠。此一铺9身为彩塑群像之精品(仅存8身,其中1身被美国人华尔纳1924年盗走,现藏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
第328窟,局部。佛陀端坐中央,有帝王相;左为阿南,号称“多闻第一”,天真稚气;右为迦叶,号称“头陀第一”,是十弟子中最年长者,饱经沧桑。弟子外侧的菩萨作“游戏坐”,随意自然。这组彩塑,不论站式坐式,都反映出艺术家对人体比例的熟练掌握和对人物神态刻画的细致入微。
第328窟,局部。胁侍菩萨和胡跪(单腿跪)供养菩萨。胁侍菩萨: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在未成佛前,常在佛陀身边,协助弘法。供养菩萨:中等修行层次,从事乐舞、献花、敬香、燃灯、持经等佛事服务。
第45窟,7身彩塑一铺,局部,盛唐。这是一个“特窟”,由持枪武警守卫,唯凭特批文书方可进入。洞窟不大,容不得十人,但其彩塑系敦煌之最。以佛为中心,两边弟子、菩萨和天王对称排列。此南侧,阿难憨厚谦恭,菩萨悠闲自在。
第45窟,局部。此北侧,迦叶喃喃作声,菩萨漫不经心,天王怒目圆睁。或动或静,或松或紧,各有性格,统一于佛。
第194窟,菩萨,盛唐。面有隐隐笑意,身体自然舒展,衣纹飘柔,富有质感,反映了古代匠师高超的造像技巧。
(待续)
0
推荐